(香港學者專家對台灣兩大食物銀行之探討)

在富裕城市中消除飢餓

香港非政府組織消除貧窮人士飢餓的工作回顧

黃洪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亞太研究所公民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

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江詠詩女士

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

計劃統籌主任(社區食物銀行)

論文摘要

台灣 

財團法人醒世慈善會「食物銀行」

台灣有一非政府組織「財團法人醒世慈善會」舉辦 醒世「食物銀行」該組織除募集食品廠商之過剩食品,避免食物的浪費,讓資源獲得最有效的再分配和使用外,更重台灣民間社會強調的濟貧精神。醒世慈善會認為生活富裕的國家裡仍然還有許許多多的貧困戶生活在三餐繼,他們急需各界善心人士的濟助。

醒世慈善會認為「如果只是貧困而非急難之情況下,民間慈善機構最好是不要施以金錢救濟,以免在長期各方之現金接濟下養成習慣,日後到處自動發函向慈善會要錢,而生怠惰之心性,反而害之。」醒世慈善會決定仿效歐美先進國家之作法考慮以食物代替金錢,來有效執行解決貧困戶之溫飽問題,附設醒世食物銀行 : 一方面募集食品廠商之滯銷過剩或外表賣相不佳之食品另又募集愛心善款換購食物,巡迴偏遠鄉鎮發放濟助食物,更以流動供餐站執行溫飽專案。此也間接達到減少貧困戶生活上的現金開支更穩定社會治安免於饑寒起盜心。另方面為要解決還有謀生能力之貧困戶根本脫離貧窮之困境,也規劃 職訓扶助專案,為有效執行上述兩大專案,而設立"醒世食物銀行"

醒世慈善會發現「慈善救濟若全為現金之救助,的確也易生諸多弊端,有些貧困戶往往拿到了這些本為濟助之用的善款但卻把它花費在不正當的用途上 ( :飲酒,吸膠....等等 ) 諸如此類行為社會也時有發生,凡此種種實非我等慈善機構所能掌控者,因此反而遭致 善款惡用,醒世慈善會為求募集不易的善款皆能善用,於是更積極策劃食物銀行-----以三餐主食之食物直接嘉惠貧困戶溫飽,此乃設立"醒世食物銀行"之另一用意」。

可見台灣醒世慈善會的食物銀行有華人民間社團「救急扶危」的濟貧傳統;而另一方面,其背後的理念亦又由「現金援助」轉回「實物(食物)援助」,要求受助人要自力更生,避免長期依賴國家或社會的救助。這種以強調「自立」精神來建造食物銀行的方向在華人社會中尤為明顯。醒世慈善會的食物銀行其營辦的目標及精神與「中國青年和平團」有一定的差別。

 

「中國青年和平團」

在台灣另有由「中國青年和平團」所設立的「食物銀行」重點在於避免食物的浪費,讓資源獲得最有效的分配和使用,而非主要回應赤貧及飢餓問題。計畫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藉由和平團來號召熱心的廠商們,把即將失效或過季但仍有用的產品捐贈出來,經過和平團的聯繫與分類處理後,再結合志工的運送,把這些物資送到育幼院、老人院及其他需要的個人或團體,讓資源獲得最有效的分配與使用。和平團解釋隨著台灣經濟水準不斷提昇,國民的消費需求也越來越高,許多消費性商品的廠商為提高產品的競爭力而強調商品的多樣變化及新鮮感,以刺激消費者的購買力。 相對於這種商業趨勢,許多廠商往往必須以銷毀的方式處理這些尚未賣出的商品,而這些過季(或即將過期)的商品尚有一定的利用價值,因此倡導一個積極的構想「食物銀行」計畫,在不增加廠商的負擔,且又能把資源作最有效利用的前提下,希望結合眾人的力量,把物資與愛心送給真正需要關懷的人。中國青年和平團食物銀行目前的運作,除了接受各界不定期過季商品之捐贈外,主要任務為每天晚上打烊時間的麵包運送作業,由志工到住家附近的食物銀行愛心麵包店領取麵包,再送往所屬的育幼院及老人院。可以看到該計晝的主要作用是發揮非政府組織的志工及愛心精神,以綠色的生活態度,來處理生產過剩的食物。